dbanotes.net
域名年龄: 21年5个月14天HTTP/1.1 301 永久重定向 服务器:nginx/1.2.1 访问时间:2014年04月23日 23:19:32 类型:text/html 文件大小:184 连接:keep-alive 目标网址:http://dbanotes.net/ HTTP/1.1 200 OK 服务器:nginx/1.2.1 访问时间:2014年04月23日 23:19:32 类型:text/html Transfer-Encoding: chunked 连接:keep-alive 语言环境:PHP/5.4.6-1ubuntu1.4 Content-Encoding: gzip 动作:Accept-Encoding 页面编码:UTF-8
当我做产品的时候我在想什么提醒:本文将涉及到我对医疗健康类应用的一些看法,但会被不少读者视作软文进而引起强烈反感,如果你不想读下去,赶紧换台。言归正传,这几天我自己进行了隆重的产品发布 – 女儿出生;公司团队也发布了重要的产品升级 – 家庭用药 2.0 版本,iOS 与 Android 以及 Windows Phone 平台都已经发布上线。产品发布之后当然要进行宣传,有一些朋友或是读者看到我提及这个产品之后就有疑问,「你们不是做了一款用药助手,又做这一个家庭用药干什么? 」能够知道我们发布过「用药助手」,说明之前对我们的产品还是有点关注的,实际上,「用药助手」是面向专业人士的,比如医生、药剂师;「家庭用药」则是面向更广泛的大众人群。在「家庭用药」2.0 版本之前,与「用药助手」的基础数据是一套,但是功能上差异很大,因为面向的最终用户不同,而最终用户的使用场景又不同。从这个版本开始,「家庭用药」将逐步引入一些辅助类数据以便更好的为大众人群服务。既然提到了「使用场景」,那有必要强调一下,医疗健康类乃至生活类的的移动 App 是无法绕开「使用场景」的,不强调「使用场景」则无法提供价值。比如有人说「我用了你的工具,想查询一下胃疼应该吃什么药,可我应该怎么查? 」抱歉,这款工具做不到这样,而且,目前任何医疗类工具都无法帮你自诊,因为诊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,要诊断,去看医生,这才是正确的场景。或许有些人根本不明白「使用场景」到底是个什么,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使用场景不是靠纸上谈兵谈出来的也不是设计出来的,而是根据实际用户行为得到的。有人说,那这个工具的「对症找药」是干嘛的? 你不是自相矛盾么? 恰好相反,这是在你先明确自身疾病的情况下,比如我已经知道自己是个类风湿关节炎患者,那么我可以查询一下相关的治疗方案和推荐药物。这有什么用? 自己对相关的药物信息了解越多,风险就越可控,以我自己为例,吃了止痛药之后不能喝酒,同时应避免开车,因为药品「不良反应」里面会提示少数病人可能引起视力模糊或是嗜睡等,而我刚好是这样。疑问又来了:我买的药本身就带说明书,我用你这个工具干嘛呢? 举个例子,今天在医院里,我刚出生的女儿有点黄疸,医生说不放心的话要不先吃点中成药,茵栀黄颗粒。我反对,跟家人说这样就更不放心了。新生儿黄疸很多能自行恢复,吃了,也不知道是不是这玩意儿有效,如果指标继续升高,还是要照蓝光。而且还不知道副作用。查了一下「家庭用药」发现药品说明书标注「不良反应: 尚不明确」(中成药基本都这样),「禁忌:对本品过敏者禁用」。对于一个新生儿,我不放心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药物,也担心药物过敏,只能对医生说我们不用该药物,这是在医生开出该药物之前。这也是一个「使用场景」。这样一个一个「使用场景」的做,累不累? 累,而且用户的使用频度也不高。但用户一旦发现一个功能刚好在特定场景下起到了作用,他们就再也不会忘掉你的产品,慢点,但是有效。为什么不做一个「智能」的牛一点的工具? 抱歉,以现有的技术和数据,做不到。没有什么工具能取代医生面对面的问诊,哪怕是通过网络的问诊也难有实效。如果有人号称他开发的东西能做到帮你解决医疗健康问题,毫不客气的说,那是在骗人。当然骗人也是一门生意,如果去看一下 App Store 医疗分类里面的应用,你会发现,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垃圾,有些就是赤裸裸的骗子应用,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姬十三在接受《南方周末》采访的时候把这些应用称为「谣言大全」,实在是恰如其分。在这些垃圾产品中,能够让人记住你,首先并不是产品做的多酷,多智能,体验做得如何牛(当然不是说这个不重要),也不是说能抢占用户手机,而是要有正确的产品价值观 – 对用户真正有价值。有些垃圾产品的确能吸引眼球,通过刷榜或是各种方式能搞到不少安装量,但是小毛驴拉车 – 没长劲儿。用户慢慢会发现那些有价值的东西。除此之外,「耐心」是不可或缺的东西。一款工具刚发布的时候,难免会引来不少评论,什么「看好」「不看好」之类的论断,倾听这些评论但别轻信,因为产品还在不断改进,还会不断的进化。我们的「用药助手」刚发布的时候界面也很粗糙,也受到了很多质疑,比如「医生还会记不住用药说明书?」能够证明产品价值的,是目标用户。「耐心」还意味着别总想着靠产品赚钱。经常有人问我们,你们做这个东西怎么赚钱? 我的回答是先做价值,没有价值别想着赚钱,那么想赚钱还不如去骗好了。那些想着赚钱但不提供价值的产品都会慢慢消失 – 他们逐利的本性就决定了很难有耐心。当我们做产品的时候,我和我们的团队更多想到的是这些东西。供大家参考。感谢你对一篇软文这么有耐心,居然能读到这里。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价值,不妨安装并体验一下「家庭用药」这款 App。此文位于 Startup on 2013/08/15 by Fenng.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.流行词儿每隔一段时间这个行业都会出现几个流行词(Buzzwords),比如「大数据」「3D 打印」什么的,围绕这些流行词又会引发无数的口水。我把这些流行词都放到屏蔽列表中了,刚才看了一下,在屏蔽列表中的词汇如下: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O2O、3D 打印、智能手表、Siri、Tesla、自媒体、谷歌眼镜…有这样一类创业者,云计算火的时候他做云计算,总理强调物联网的时候他要做物联网,大数据来了他做大数据,移动互联网热他又转身移动互联网,现在,他们开始热衷于探索 3D 打印,据说,已经能成功打印出鞋拔子了。有人会问,你为什么非要屏蔽呢? 回答是我想避免有些流行词的过度干扰。围绕着这些概念,已经产生了过量的信息,比如「云计算」,实际上我看到过的云计算的介绍已经足够多了,物极必反,让我生厌。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概念我在合适的时间点去了解也来得及。对于每年涌现出来的新词来说,如果对他们归类的话,见题图,基本上都属于「创新者」(Innovators) 这个阶段,有些甚至都还没到早期接纳者(Early Adopters) 的阶段,但我们却用早期大众(Early Majority)的热情去迎接他们,对 Tesla 的关注就是这样,这是某种意义上的「错位」。还没消费到产品的时候却过度的消费了该产品的信息,对于个人来说,是一种浪费,说句不好听的,有这个时间干点啥不好?–EOF–这篇文章来自我的微信公众帐号「小道消息」,微信号: 「WebNotes」.此文位于 Review on 2013/07/13 by Fenng.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.Google Reader 关闭之后怎么办?这几天陆续有人问我,Google Reader 关闭之后怎么办? 有什么可以推荐的替代产品?我是 Google Reader (GR) 的老用户,在写这篇文章之前,我去看了一下 GR 的统计,数据显示:「Since October 7, 2005 you have read a total of 158,776 items.」这里面超过 15 万的阅读文章应该有些水分,但多少能证明我一度是一个重度用户。有多重度呢? 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大约超过两个小时在上面。
© 2010 - 2020 网站综合信息查询 同IP网站查询 相关类似网站查询 网站备案查询网站地图 最新查询 最近更新 优秀网站 热门网站 全部网站 同IP查询 备案查询
2025-05-21 13:41, Process in 0.0073 second.